面对毕业求职,你准备好了吗

[日期:2008-02-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媒体等多方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抱怨求职难。然而,如何解决好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化解困难,你自己准备好了吗?

    一、正确评估竞争力

    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而据调查,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调查还显示,不少大学生以应付老师、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而对于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一片茫然,缺乏追求,不肯钻研。殊不知,考试通过并不难,拿到学位也不难,难的是真正从理论、实践上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大学生优势和价值也正在于具有低学历者没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技能 “短腿”现象,加之眼高手低,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尴尬处境。

    因此,应届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不能象“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漫天撒网,全凭碰运气,必然造成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等尴尬局面,一无所获。这就要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拿出较多的时间,在综合分析就业的客观形势基础上,正确评价自身竞争力,它包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及兴趣、气质、性格等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提高就业的针对性。

    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因此,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不足为奇。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首先要明确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理想要先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一方面把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很好结合,一方面加强对市场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关心程度,并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逐步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其次要完善知识结构。择业未必专业对口,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及时补充自己职业理想的相关知识,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再次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分析,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已成为大学生走好人生的重要步骤,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 转变为“大众教育”,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眼下人才市场,大学生的求职仍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千军万马涌向知名企业、高薪这座‘独木桥’仍是主流择业心态。甚至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学校要在大学生求职中积极发挥导向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西移”、“下移”、自谋职业等多元化就业,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

    四、提高适应能力

    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锻炼,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主动性是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保障。适者生存,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在较大的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