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大学毕业生口述回首求职心得

[日期:2008-09-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刘健 计算机专业 现就职于某高科技开发公司

    求职心得:说得不好听是“狡兔三窟”,说得好听点就是“多给自己一些人生机会”

    有一句话说的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话看起来源于男女恋爱,但对于“双向选择”的求职择业,照样挺适用的。其实说得不好听是“狡兔三窟”,说得好听点就是“多给自己一些人生的机会”。

    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热门,而且我的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也属211工程,也是全国重点大学,这在人才市场上就等于拥有了核武器,可以小小地傲视一下天下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虽然我爸小有门路,找个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但我可不想坐享其成,男子汉大丈夫,说起来都没有面子,有本事靠自己,双手辟开幸福路嘛。

    临近毕业,我和同学们一样忙得团团乱转,哪里有人才市场,哪里就有我的身影。我用自己的一份份简历编织出一张大大的网,准确地撒出,凭着自己的实力,经常是晚上归来“鱼”满舱。房地产公司,财政部门,银行,高校,信息咨询公司,高科技开发公司……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然,在我的择业计划里,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只能算是投石问路了。光问个路还不行,命运还在别人手里攥着呢。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久,各个单位的面试通知果然开始陆陆续续地来了。

    这时,就因为当初自己在人才市场到处撒传单一样地分发自己简历,我被许多人认为心思太活不可靠:这个人找工作怎么多多益善到如此穷凶极恶的地步!

    可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积极参加各个单位的面试,每场都认真准备。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和真诚是对得起那些向我发出面试通知的单位的,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只是想努力地把选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罢了。

    我的表现,使我如愿以偿地从被选择者变为选择者,毕业的最后关头,我是系里收到意向书最多的人。到了这一刻,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最终选了一家高科技开发公司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在这里,不仅待遇较高,而且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激励人奋发向上的竞争氛围和融洽的同事关系,让我感觉很满意。我找工作的体会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择善而从,人生无憾。

    李莉 国际贸易专业 正在跳槽中

    求职心得:我等,我考,我跳

    “你上网的惟一收获是不是等等等等……等得忍无可忍?”猛然抬头看见杂志上耀眼的明黄色大幅广告,这几个月来的求职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接到单位通知的时候已经是5月份了,很多人都惊讶我怎么会这么沉得住气,其实我何尝没有过“忍无可忍”的体验呢:自己中意的单位总是迟迟不表态,学校催着交协议表,同意接收的单位自己又不满意。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签了约,心里越来越不塌实。“宁缺毋滥。一定要记住这个宗旨。”有个同学告诫我,“不要因为一时着急而让自己后悔一辈子。”

    在一个半月的漫长等待之后,我终于接到了那个电话:请你明天来报到。

    干坐着等通知是很痛苦的事,在这其间我当然得不停地出去面试。面试、口试、笔试……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毕业的日子里一共考了多少场试,但是我清楚考得越多机会越多。我是在被人挑选,但同时也感受着挑选别人的快乐。

    最糟糕的一次面试是去一个文化传播公司。我按他们在招聘会上贴出的地址骑车一路找过去,两个小时后,终于在城市的边缘找到了一排破败的平房。面试的题目很简单:改写一段文字。做完后我就已经决定,即使录取也不来。于是底气十足地询问工作内容和月薪。最后对老板说“我可能不适合你们的工作”。出门的时候,我觉得心情格外舒畅。终于轮到我炒别人了。

    我的考试爱好最终给我带来了好运,两个月间我陆续接到5家单位的通知,挑选的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不要要求出师必胜,要抓住每一个机会。

    第一份工作我并没有费什么心思,只是觉得好玩,进了一家公司的市场部。公司的制度很松,有很多空子可钻。每天嚼着泡泡糖迎着老板的白眼上班,我一点也不在乎。我知道只要我高兴,随时可以换工作。

    两个月后我开始厌烦这种懒散的生活了,于是跳进一家正红火的网站当上了编辑。网站的生活并不像我想的那么有趣,一周后我就发现,这里的工作连初中生都会做,只要你会用三个键:ctrl+c(复制)和ctrl+v(粘贴)。一个月后我离开了网站,去了一家合资公司。

    离开学校三四个月,我跳了三四次。每次同学来电话,都要问我:最近又炒了几个老板?我只想告诉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们:别把找工作当成什么难事。

    沈永 化学教育专业 现就职于某公司南昌代理处

    求职心得:找单位就像是追女孩子,也讲究一个“缘”字

    我这个人比较务实。由于专业与户口的限制,我对留南昌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求职季节一到,我就跑广东,跑北京,跑东莞……可没多久,女朋友签了南昌的一家公司,如果自己不留南昌,这份苦心经营多年的感情很可能付诸东流。家里也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能留南昌,那就回老家。

 

12下一页  GO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