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层就业前景看好

[日期:2009-05-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为缓解600多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措施,其中力度渐增的就是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如我省近日出台8项措施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目前正在报名阶段的万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选聘工作,受到应届毕业生的欢迎。此前我省已选聘2万名大学生下基层任职,此次选聘将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从大趋势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早有显现。一项调查表明,1996年到2006年间,我国大学生毕业数量增加4倍,而就业率则降低23.7%。高校扩招遭遇经济萎缩,又大大加剧了这一趋势。从我省情况看,今年新增劳动力41.5万人中,有24万高校毕业生。虽然多数大学生对就业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简历投递过千份的极端记录,“面霸(超多次求职面试)”和“考霸(超多次求职笔试)”的自嘲和冷幽默,仍令人叹为观止。尽管就业压力迫使一些大学生无奈选择诸如清洁工、殡葬工、屠夫、船娘等职业,但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仍是择业期待的首选。劳动力供需失衡使用人单位更显挑剔,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中明显不占优势。而自主创业又由于社会经验、人际关系、启动资金及个性差异等限制,难成阵势。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一些有见地的大学生把目光转向基层。如山西大学一位新闻硕士研究生,去年应聘到太原某社区报做主编,把一张小报办得风生水起,也为自己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央和地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趋势,及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城乡基层就业,开辟了大学生多元化就业的新途径。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下基层。全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3年来,共招募8.8万多名大学生下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相对于全国3.7万多个乡镇60.1万个村委会来说,这一数字实在不算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经营型、事业型和管理型人才。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乡镇和村庄的农技、畜禽、林果、医疗、物流等七站八所以及学校和文化站点都对口吸收大学生,至少能安置大学生500万名。大学生下乡既可解决自身就业,又能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给乡村带来新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宁可挤城市热门岗位的“独木桥”也不愿到乡村就业的原因,既有来自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压力,也有源于城乡差别产生的后顾之忧。一些下乡先行者说,吃苦不要紧,交通不便和文化生活单调,就业前景不明朗是主要问题。就我省出台的措施看,正好可以免除一些后顾之忧。如本次选聘继续采取“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管理、服务基层”的基本模式,为下基层大学生提供正式就业岗位,并明确规定今后基层考录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要占到录用村(社区)干部的70%以上。国家人保部的摸底数据也显示,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占就业总数2/3左右。

  从大学生个人发展看,积累一些社会基层生存经历也有利无弊。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写农村的,沈从文也是。许多名人、学问家从农村出发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无论经商还是从政,了解基层都可以使自己的事业之根扎得更深。从另一面看,不少学有所成者闹出舆论哗然的笑柄,多半也是由于与基层的隔膜。如某教授宣称反复上访者99%是“精神病患者”;某专家建议穷人应该叫“待富者”;某学者提出廉租房不应该有厕所……

  基层最缺的是能够启动生态文明乡村和社区建设的资本和专业人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仍然用得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名人名言。

阅读:
录入:ciliuma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