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求职账单 人情费违约费高达上万元

[日期:2009-05-18] 来源:  作者: [字体: ]
 小濮在去年年底前和一家银行签了约,“当初连自己要做什么具体工作也不清楚,只冲着工资待遇不错,就把自己‘卖’出去了。就怕到头来还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早签早太平。”

  可就在签约后不久,小濮又收到了来自另外一家银行的录用通知,银行对岗位职责说明很详细,薪资也很诱人。“于是,我决定和原先签约的单位‘拗断’,但代价就是一笔4000元的违约金。这也没办法:不签,万一以后没人要,岂不尴尬?签了,又要担心‘违约’的经济风险,真的很矛盾啊。”

  焦点关注

  毕业生应提早制定职业规划

  国家发改委预计,今年有413万大学毕业生需要找工作,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些学生真可谓不惜血本。

  形象包装不应过度

  针对眼下愈演愈烈的求职大战,华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的刘老师说,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找工作中基本都要花费几百元,但有些过度的形象包装反映了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与其花重金在外包装上,不如从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出发,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应聘者的实力。

  当然,在同等条件下,有出众的外表确实能给求职者加分。这也是现在许多大学生舍得花钱在形象包装上的原因。

  求职成本为何居高不下

  由于不少优秀的外地大学应届毕业生大量涌入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因此“水涨船高”。

  在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不必担心自己开出的岗位条件无人胜任,这也迫使许多求职者为了能在与其他求职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挖空心思出奇制胜:堆砌一张张资格证书,制作花哨、繁复的简历,拍摄自己的视频短片,送写真集等等“非一般”手段都使了出来。

  “求职者都想做到人有我也有,甚至人无我也有,人好我更好。”刘老师说,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求职者的求职成本节节攀升,而用人单位也挑花了眼,择才标准更挑剔,巴不得求职者是“十项全能”。于是表现平平的求职者很难被用人单位相中,这反过来又刺激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花钱提升竞争力,导致恶性循环。

  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毕业生求职成本节节上升,是否反映了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在某些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我们建议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去实习,但不要盲目与其他同学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性格为自己做一番职业规划。”刘老师说,学校也鼓励学生多融入社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做铺垫。学校也会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将校方的有关建议提供给用人单位做参考。

上一页123  GO
阅读:
录入:ciliuma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