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没有贫富之分

[日期:2009-09-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北京媒体工作者石述思近日在其博客列出“贫二代”的18条标准,经网上广泛转载后引起关注,不仅让“贫二代”一时成为中国网络的热点词汇,也凸现当下存在于中国社会一个特定层面的生活现实。

  “贫二代” 的概念相对于“富二代”,他们指的是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的子女。这些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和影响力,无论是从财富或社会关系面的角度衡量,都无法与家庭环境优渥、人脉强大的“富二代”相比。在求职就业方面,他们的劣势更加明显。

  市场上的就业信息网应聘系统普遍设置“家庭收入”条目、企业重视家庭背景,以及高昂的求职成本(简历打印、邮递费、职业套装、外地面试的路费)等,形成了贫富二代相互竞争、高下立判的大环境。所谓的“拼爹游戏”(注:比拼老爹,指学习好,不如有个成功的爸爸)这个社会流行词,鲜明地概括了当今中国新世代的社会心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整体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确实获得显著的提升,而部分中国家庭也富了起来,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然而事实上中国各地仍有不少普通的家庭过着简单的生活,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向上进取的过程中面对阻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则正在被扭曲。

  在庆祝中国国庆60周年的倒数阶段,反思“贫二代”的社会现象有一种特别的意义。60年一路走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到底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一个成功的社会发展模式理应任人唯贤,同时确保社会阶级流动(social mobility)的可能性存在。为什么在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之后,类似“出身决定命运”这种带有世袭且封建味道的情况反而越来越普遍?

  这些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它们多少与社会分配机制和区域发展有关。不过,从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角度考量,拥有一定教育水平及能力的“贫二代”和“富二代”都是中国的人才,人才其实不该有贫富之分。它们作为可用的人力资源,纵然来自不同背景,但也有不同的价值。无法同时吸纳和容纳这两种人才参与社会发展,对中国将是一种损失和浪费。

  “富二代”目前在中国的社会评价和形象尽管相当负面,但只要能将他们引向正途,让他们低调地找到发挥的空间,其实也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富二代”的财富和自信,加上“贫二代”的进取心和拼劲,两者结合所释放的创造力,都是中国持续进步所需要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少了“贫二代”的参与,国家发展将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可能削弱社会稳定的力量。

  “贫二代”的说法引起共鸣,证明了一种患得患失的社会心理状态正在中国社会发酵和扎根。有些人或许认为,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开放,跨国企业增多,中国年轻一代将有更多机会凭着个人实力在更公平的场域中竞争。然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正视新世代的贫富心理鸿沟,有意识地建立更公平的社会竞争规则,让人才能够发挥所长并获得肯定,想必才是许多属于“贫二代”弱势群体的中国年轻人真正期盼看到的、及时的社会正义。

阅读:
录入:ciliuman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