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别上海,我不是“逃跑” 沪高校毕业生回乡求职

[日期:2009-01-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人物:洪薇 身份:大四学生 目的地:杭州

  四年前的9月,还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阳光灿烂。带着对大城市的期待,带着一腔最单纯的理想,杭州姑娘洪薇踏进了上海大学的校门。

  时间匆匆过了四年,今年1月12日上午,依然是在那样灿烂的阳光下,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女生洪薇收拾起一些换洗用的冬季衣物,简单地打了一个旅行包,就这样跨上了回乡的列车。

  对小薇而言,此行是回家乡过年,是小别上海,更是对人生的重新规划。“上海,三四年后我会再回来!”

  梦想

  “上海有我更大发挥空间”

  2005年的夏天,18岁的杭州姑娘洪薇收到了她的高考成绩单,605分,班级第一。“我们这一届是有了分数再填志愿的,我原来只想考个浙江传媒学院,没想到这么高的分数,家人都觉得我可以去更好的城市,有更好的发展。”终于,洪薇心动了,“要去大城市圆梦”的念头这时候开始逐渐占据了她的思想,并且越来越强烈。

  思量再三,洪薇选择了上海。“无论在文化,还是思想等各方面,上海都是最前卫的,是更新换代最快的,如果能在那里打拼下来,甚至就业扎根,可能会有我更大的发挥空间。”就这样,洪薇开始在上海大学的新闻传播系打拼着她的上海梦。

  【画外音】

  回忆起在上海的这段读书经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经的付出。既然我们年轻,我们就该到处走一走,闯荡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也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就只能学着尽早独立,到上海来的奋斗经历给了我一次很好的“断奶”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经历的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东西,都是一笔财富。

  奋斗

  为实习上街“操练”上海话

  然而,大学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大二那年的暑假,学校安排每个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在选择实践单位的时候,上海一家电视媒体的实习机会对小薇产生了“致命”的诱惑。然而,“我原来只在学校里学过一些新闻理论的东西,但那对实际工作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上完全要从头学过。”除了对新闻工作的不熟悉,对角色转变的不习惯,最大的障碍还是她的一口普通话,一张口就拉远了她与上海街头百姓的距离。“采访的时候,他们说的上海话我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他们不习惯。”几次采访碰到钉子后,小薇意识到,要融入这个城市,就要先融入这个城市的语言系统。

  说干就干,就在那个暑假,小薇买了教上海方言的书、录音带,还每天都守着看沪语的电视节目,听电台沪语广播。“有时候在大街上问路或者买东西,我也逮着机会就‘实战’一下刚学的上海话。”到如今,这个杭州姑娘已经基本能听懂“阿拉”们的语言,甚至能偶尔腼腆地来上几句。

  困境

  “我开始思念家乡的土地”

  转眼已经到了2008年的秋天,在电视媒体实习了两个暑假的洪薇意识到,毫无工作经验的自己是铁定不能在那里谋得一席之地的。于是,她一面在上海的另一家报社继续打拼,一面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招聘会的现场。简历不知道投了多少份,不是石沉大海,就是面试以后发现离理想太遥远。

  2008年底,眼看着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开始有些思念家乡的那片土地了。”洪薇说。

  这时,来自家乡的一张面试通知彻底把她诱惑了。原来,早在一个月前,小薇偶然地向杭州一家电视媒体投递了简历,在自己几乎心灰意冷的时候,那份简历居然有了回音。

  【画外音】

  看着时间就这样过去,在上海的工作却依然没有半点着落,我很遗憾。但突然间得到了杭州的面试机会,我又是非常兴奋的,这说明我从一开始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想有些付出可能无法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有些努力并不是马上就会给你回报,但只要我坚持向这个方向走,就会有像这样的意外的惊喜。

  回乡

  “西湖指引一条别样的路”

  要不要回杭州?一度成了萦绕在洪薇心头的一个大问号。“回去就意味着先前的上海话白学了,上海梦白做了,在上海的努力几乎都白费了。”翻开书桌上的沪语学习手册,小薇这才发现,与上海打了4年交道,自己开始对这座城市有了些许依恋。

  元旦的时候,小薇抽空回了一次杭州。“西湖边上有一座小山,每次回家我都忍不住到那里去走一走。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那一次行走,让我发现了一条别样的路。”小薇说,当她望着西湖和依湖而立的小山时,突然发现,“与其在上海跟那么多人‘火拼’几个工作岗位,还不如回到杭州找机会,至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有这片熟悉的山水,可以让我恢复元气。”

 

12下一页  GO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