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的信息“迷宫”中突围

[日期:2008-08-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处于求职迷雾区的人们往往会问:就业机会在哪里寻找?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可以在报摊上、网络上,甚至马路边发现“招聘信息”;在媒体寻找到各类最新职业热点报道和未来趋势分析;各类技能证书的培训学校和学历提高班也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就业环境最大的变化便在于岗位选择范围快速扩容且不断刷新,岗位稳定性大幅下降,岗位要求不断变化。在纵横交织的信息网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有时无处不在的信息不仅没被转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倒容易让人走进“迷宫”——面对过多的信息不知如何过滤和选择。
    
    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并非意味着大量可供利用的机会。就业成功更多依赖于会筛选信息并且充分利用好信息。这种与信息获取、处理并利用相关的解决问题方式也是一种能力——信息素养。缺乏信息素养在求职过程中常常是以各种各样的求职障碍来表现的。
    
起始阶段  新角度评估自身信息
    
    求职的起始阶段,人们会为未来的工作设计最初框架。大多数人会就先前掌握的就业信息设计一个目标,然后以此为标准去搜索相关信息并投递简历
    
    不少求职者在表达求职目标时,范围过大或过窄。例如将“计算机行业”、“服务业”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也有将“除某某岗位之外的所有岗位”作为求职方向,甚至直接了当表示“高薪”是唯一的求职目标。模糊表达信息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处于模糊状态。
    
    而且,求职者和用工方对信息价值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个人认为自己的经验或证书是求职的资格,而企业会认为经验的相关性、专业的拓展性以及与证书一致的实际能力才是重要的。因此企业更重视个人在环境变化、技术调整或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而个人更关注自己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期望拥有的。
    
    例如,大多数应届生会认为企业需要一个有经验的求职者,因此会努力将自己各式各样的经历写在简历中,以此证明自己有过实践经验。企业对有经验的理解却没这么简单,第一要看经历是否与所需要的经验有关联度;第二更关注应聘者在实践经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水平和潜力。
    
    求职者会将自己所有经历非常详细地写给企业,希望企业从中发现自己的才能。企业只需要一个有清晰目标,能清晰表达自己所持能力,并主动传递相关信息的求职者。如果认为只要是信息都有用,给别人的信息越多越好,那肯定是错误的。
    
    在这个阶段,也是求职者学会从新角度评估自身信息,理解外在信息,借此提高信息素养的自我更新阶段。
    
调整阶段  改变导致失败的信息
    
    在求职的第二阶段,求职者会理解前期失败的信号,以修正自己的求职目标。经常遇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权威”信息不加过滤
    
    这类求职者往往非常信赖“权威”。权威可能是媒体,例如最新的职业热点、最新的就业趋势、最有含金量的资格证书等等,都是他们热衷的方向。他们只想快点进入这个行业或者获取这类资格证书,却不关心这个行业到底缺少什么样的从业者,岗位要求与自己的求职条件有多少关联度,之间的距离是否可以弥补,与自己相似的竞争者又有多少等等。
    
    权威也可能是家长或朋友。例如父亲说这工作没出息,母亲说那个岗位更稳定。我曾经遇到个准备学平面设计的男青年,坚定不移地认为凭该证书就能找到工作,他的信息来源竟是他一个没有工作的邻居。
    
    可见,过多的信息往往会扰乱视线,求职者甚至可能缩小求职范围,最终发现眼前的信息都不符合自己设定的标准。
    
    ■对“新”信息缺乏主动研究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的、语言的、肢体的……大多数求职失败者会错误或片面地理解了信息。例如在面试过程中,缺少信息理解力的青年只是简单地回答面试官的提问,不会研究提问背后意味着什么样的用工期望值。
    
    这类青年往往很难向我们复述面试中的情形,事实上他们忽略了很多与用工标准相关的细节信息。
    
    其次,这类青年也难以表达面试中的感觉。例如问及面试中感觉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时,有的说“我反正都回答了!”有的说:“好像都挺难,不过我说不清楚!”一方面缺乏重新整理和归纳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预防下一次失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面试已经过去了,最现实的事情是快点寻找新的机会并参加新的面试。
    
    失败的求职者往往最难改变的便是“好工作”的错误定义,同时缺乏将自身的现实与“好工作”的用工标准不断比较的处理能力,因此常常去改变次要甚至不相关的信息资源,造成重复性的失败。
    
决策阶段  总结有效的行为模式
    
    我们都期望求职者能更快捷地过渡到求职的第三阶段,即靠合理的求职目标和恰当的求职行动寻找到工作。决策需要考虑诸如近期工资待遇、未来发展、地域、个人兴趣、单位或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等多种元素,理想状态是:个人能重新反思自己前期求职的过程,重新判断一下自己求职不成的原因到底来自于哪里?哪些因素的改变既快速又节约成本,而且还是关键的?如果个人能够独立解决上述问题,基本上就成功了。
    
    今天找工作的过程,不再是一次“技能”比武,而成为一场“智能”竞赛,原因是今天的企业需要的就是“智能化”的员工,“智能化”和“技能型”的根本差异在于个人不再满足于靠一种技能或专业去生存,不再依靠专门的培训机会提升能力,而是能够在杂乱信息中吸收有用部分而使自己更具敏锐力,能把新的工作作为一次新的学习,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借助已有的经验和阅历解决从未经历的新问题。这种“智能化”的就业能力,是通过实践不断训练自己的结果。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