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机会多结果少”

[日期:2009-02-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尤为严峻。记者近日采访了数位上海的大四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人的面试机会不少,但却很难把握住机会。

    通过学校牵线举办的招聘会,上海东华大学某理工科专业大四学生周小莉(化名)已经获得了多次面试机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合资公司等。但至今周小莉依然得不到任何一家企业肯定的答复。大学生们求职未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企业有偏见

    企业普遍对“校牌子”有偏向,对名校出来的同学有明显倾向性,甚至在待遇上也“看校牌子开价”,这让沪上一所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关钦同学(化名)心有不服。他对记者表示,“一位面试官公然表示愿意录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而且月薪比非名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多200元。”

    除了偏见之外,企业面试的问题也很刁钻。周小莉对记者表示,外企通常会安排多轮面试,初试环节是对应聘者个人素质及性格上的考察。进入复试后的难点是专业功底及实践应用测试,问题刁钻,很少有同学能迅速反应给出正确答案。

    “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如何对付刁钻的专业问题,而是怎样主动把握面试节奏,将面试过程引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周小莉说。

    留恋大城市

    在国家出台引导就业的新措施引导下,大学生是否会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拓宽求职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对记者表示,“去县级市工作,我会考虑。当然,在择业过程中,我还是更希望在大城市找到好的工作岗位。”

    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对记者表示坚持在北京找工作。她自从2008年7月毕业以来,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她说,“学新闻,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媒体工作,北京媒体业发达,所以还是要坚持在北京找工作。”

    一位复旦在校博士生曾经在复旦本科毕业后去西部工作数年,之后以考研的方式重回上海。他对记者表示,“我刚去西部的时候工作还顺利,但很快就失去了发展平台,时间一长,就开始想往沿海大城市回流了。”
阅读:
录入:admin

推荐 】 【 打印
内容查询